我发现对抗空虚的办法:频繁地记录
上班后空虚感来得比任何年龄段都强烈、空虚后生活会陷入无聊,只要无聊就想找个地方躺着刷短视频,继而陷入一个更空虚的怪圈。我不停地刷各种社交平台,像踏入寻找人生“正确答案”的旅途中,寻找着给人思考的高赞笔记,一篇又一篇的笔记从手边快速划过,吸毒般地停不下来。刷的时候从不爱点赞评论,只是干刷着,越刷越空虚,意识到这种状态蚕食人的精气神,我决定给自己找点事干。
我强制要求自己对刷到感兴趣的内容一一评论。一旦有了评论,刷xhs变成老师批作业,要动脑去理解作者的意图,有的文字还要反反复复的看,不断在脑子打草稿,才能写出一条用心的评论。结果我刷帖子的速度变得非常慢。甚至多看几篇小红书眼皮就开始打架了,第一次有了信息过载的疲惫,没有了那种越刷越停不下来的情况,像极了皇帝批奏折的无力感。
小时候睡前看小说看的激动的情节部分,才会一直想往下看,但是能看完、有尽头。看完后再往床上一趟,回味结局转而进入一个的梦乡,那种踏实、扎实感摸得着感受得到。而看手机没有收尾动作,那种空虚感也是强烈触碰得到的,只有大脑不想看了才终止,时常越玩越精神,也会碰到失眠的情况,而大脑深度吸收知识会感到疲惫的。
手机上的碎片化学习,就像没有深入了解任何东西,站在门外看而已。但凡没有深入的学习过的知识,最后都变成了“听过那么多道理,依然过不好一生”、变成了“看了那么多书,依然没有改变”、变成了“明明学了,为什么没有进步”
用速度掩饰和信息产生深度纠缠的错觉感,制造学进去了的虚假景象,其实没有将任何有用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思考系统里,跟被动接收信息没什么区别,学生时期听老师讲课,我只完成了听课这一个步,但是并没有做相应的练习题,辅之巩固已学知识、举一反三训练。
被动接受信息,永远,永远,永远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和成长,只有通过主动思考、书写和知识深度纠缠,才能打破空虚循环。写下来吧!写下来才是普通人对抗碎片化最小的抵抗单位。
停下你那一直滑动的手,写点什么吧,哪怕脑子闪过一句想法,赶紧写下来,这是与这个世界产生纠缠的开始,是深度对谈的开始,也是理解知识的开始,人都倾向对自己谈论过的、写过的思想印象深刻。